7月11日上午,队员们驱车前往清远市连州市东陂镇,在中共连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黄兆星先生及连州市文化宣传部办公室主任陈爱华先生的带领下参观冯达飞纪念馆及冯达飞故居,并对老党员黄兆星先生进行采访。
缅怀·冯达飞将军故居

走进痕迹斑驳的石板街道达飞巷,在街道两旁的现代民居中,一座青砖房颇为显眼,抬头望去,“光荣之家”的牌匾映入眼帘。正是从这座典型的广东院落里,走出了一位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的红军和人民军队航空先驱——冯达飞。
冯达飞故居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3年),占面面积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砖木结构,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2002年7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瞻仰·冯达飞将军纪念馆

冯达飞将军纪念馆共两层,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仿古式的建筑结构,红色的圆柱和窗户,古朴的飞檐翘角,给人庄严肃穆的感觉。纪念馆的展陈共分冯达飞青年时代、广州起义、百色起义立头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位飞行员、红色教官功勋卓著、新四军、铁窗烈火等十个主题,选用人物照片、集体照片、实物照片、地图照片、战斗照片、遗址照片、题词照片等主题图片50多幅,配以精要的解说文字约2万字,通过对烈士人生历程的梳理,应用多种展示手段,全面展示烈士短暂而伟大光辉的一生。

在黄兆星先生细心的讲解后,我们了解到了冯达飞将军是广东省连州市东陂镇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一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广东籍的、全程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58名老红军之一。冯达飞将军有着多个堪称传奇的故事,他是一位全能型的军事技术人才,不仅为我党培养了大批战斗员,自身也技能过硬。

在百色起义前,他临危受命修好了大批军械;起义发生后,他又在夺回百色城的战斗中亲自测距、校准、开炮,摧毁敌人堡垒。1932年4月,工农红军在攻打漳州时,缴获了国民党的两架受损的飞机。苦于无人能够驾驶,前方部队致电中央军委速派人到漳州。学过飞行的冯达飞奉命赶赴漳州,和同志们一起修好了其中一架,并且在没有导航和飞行路线图的情况下,驾驶飞机成功飞回了中央苏区。在老家东陂,冯达飞的革命事迹代代相传。

传承·采访老党员黄兆星先生

黄兆星(左一):中共连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黄兆星,兢兢业业,研学严谨刻苦,致力于广东省连州市党史研究与宣传,为粤籍著名抗日将领冯达飞将军与连州抗战史的研究与宣传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从群众中来,受党和乡亲们的帮助。我几十年初心不改,就是为了报答党的恩情和人民群众,一直努力工作、研究党史,就是希望能够为党、为国家尽力做点什么。”
问到黄兆星先生当初为何选择入党,黄老回忆道,在他小时候,家里共四个兄弟姐妹,一个姐姐,两个妹妹,他是男丁中最大的,还有几个弟弟。父亲靠做土医生以及帮地主、资本家们挑担为生,又辛苦又被剥削,挣不了几个钱。当时家里贫困上不起学,党给他们发助学金,每个月三块钱,当时每个月三块钱相当于现在的三百块钱左右。当时黄老在韶关北江农业学校读书,一分钱也不用出,黄老心里由衷感激党的帮助,在学校刻苦学习,拿奖学金回报感恩党的付出,这也是黄老后来毅然决然地选择入党的原因。

由此黄老回忆建党这百年,从旧社会到如今繁荣昌盛的新中国,让他感触最深莫过于就是农民和工人翻身做了主人,不再受剥削、不再受压榨,亲身感受了中国慢慢变得强大。“旧社会的中国,一直受人欺负侮辱,割地赔款......后来在党的领导下,把外国帝国列强侵略者赶出了中国,抗美援朝、对越反击战,那是把中国人的血性和骨气打了出来!”黄老激动地说道。
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地提升,想当初,中国接受苏联工业的援助,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与奋斗,落后人家百年的局面才得以改变,成为了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黄老觉得非常地自豪。
在采访的最后,我们的黄老对我们给予希望:“你们作为青年学子一定要好好用功念书,学好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这样子以后才能为国家为党作出贡献。其次,你们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祖国的强大,是我们坚强的后盾,要时时刻刻跟紧党的步伐,听从党的指挥,为国家为人民做有意义的事情。”

(编辑/李燕妮 审核/刘思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