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citygroup太阳新城
坚持自主创新 促进航空发展访“两会”航空系统代表、委员
时间:2012-03-20 13:21 admin 阅读量:

连日来,出席“两会”的航空工业系统代表、委员结合审议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热议稳步推进大型飞机项目,坚持以企业为依托的自主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视航空教育和人才培养,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航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等话题,并提出相关议案、提案和建议。

确保大型飞机项目健康、持久、稳定向前推进

孟祥凯(全国人大代表、一航西飞党委书记、西飞国际董事长):我建议,国家政府部门要开辟绿色通道,支持大型飞机项目的研制;地方政府全力配合支持大飞机项目的研制,为征地、厂房建设等工作开通绿色服务通道。鼓励已上市的航空企业采取发行企业股票、企业债券、项目债券等融资渠道和途径,到市场上募集资金,弥补国家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

金兴明(全国人大代表、上海航空工业局局长、一航上电所所长):希望国家在长期支持和给予相应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可以发行航空债券,吸引有实力的非航空资本以及与航空产业链相关的企业投资,以拓宽投资和融资渠道。要利用政府政策培育大客机市场,扶持大客机发展,政府采购应优先考虑性能价格相当的国产飞机,对购买使用国产飞机的航空公司和租赁公司给予优惠。上海应该加速发展金融、租赁等面向大飞机现代制造业的现代服务产业。

同时,国家要制定关于大飞机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相关法律,确保大飞机工程能够健康、持续、持久地稳步向前推进。国家要尽快制定航空工业振兴法,为航空工业提供法律支撑和政策保障。要充分发挥中国航空工业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我国航空工业的现有资源、已具备的条件和过去几十年积累的丰富经验。

航空工业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尹泽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总设计师、工程院院士):航空工业作为高技术的尖端产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对我们来说是封锁的。但自主创新不等于关起门来埋头干,要继承前人的财富,广泛吸纳别人的经验和教训,要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与别的国家进行对话和合作。

孙聪(全国政协委员、一航沈阳所所长):希望政府在国防工业上加大投资等方面力度,加大在基础工业、原材料、元器件、发动机、战略性装备上的投入。创新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创新还与一个民族的冒险精神有关,我们要突破跟随性的思维模式。创新的基础应该是长期的投入和技术上的积累,实践的需求是创新的源泉。

吴方辉:(全国人大代表,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企业创新最重要的是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涵盖思维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等诸多方面。科技创新关键在于瞄准当今世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不断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技术储备和发展后劲。企业领导要有不创新就会被市场淘汰的危机感,从而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拘一格吸引优秀人才,充实企业研发力量。

国家对高等院校、事业单位研究所在支持的同时还要有制约,要将研究课题贴近市场。要扶持以企业为依托的技术创新,就要找准落脚点,真正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研发体系,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樊会涛(全国人大代表,一航导弹院总设计师、副院长):多年来,我一直对企业自主创新问题十分关注。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很多企业没有自主品牌,99%的企业没有专利。我建议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从国家和企业自身长远发展角度规划自主创新,积极推进自主创新,以自主创新为立足之本,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要建立自主创新组织保障机制。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专门的科研机构,专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努力形成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创造一条适合自己既能发展又能赚钱的自主创新之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既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建设一支自主创新的人才队伍,建立人才保障机制,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创新人才升、降、去、留的政策与措施,建立薪酬、培养人才办法。政府要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真正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人才储备是航空工业发展的关键

唐晓青(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发展航空工业、特别是我国民机产业,对航空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我国航空工程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不足尤其突出。希望航空院校和航空工业企业之间将来能建立一个机制,双方形成一种企业临时岗位和临时人员需求目录交换制度,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机会。航空院校要把更多的博士后流动站放在航空企业和研究所里,使航空企业参与高级人才培养过程,让航空工程类人才的培养尽快走出纸上谈兵的怪圈,真正为航空工业培养新一代、适应民机产业发展需要的、具备工程实际能力的后备人才。民机产业发展最终追求的是商业成功,民机产业发展急切地需要我们培养懂商业运作的技术人才、懂技术的经营人才、懂技术和经营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这是航空类高等院校进行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吴光辉(全国政协委员、一航一飞院院长):航空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后继有人或乏人直接关系到产业发展,人才是振兴航空产业的核心。航空工业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而现在大学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太泛了,好像是万能人才,其实学识和能力都不够精专。高等院校都在向综合大学发展,但我认为,从航空工业人才储备来说,航空类院校至少应该让学生在专业领域有一个比较深的发展。

张桂平(全国人大代表、沈阳suncitygroup太阳新城教授):近年来我国航空工业突飞猛进发展,取得很多自主创新成果,在开放形势下,我们要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注重保守国家机密,同时又要注重发明创造成果的专利申请工作,按照传统的、保守的思路,保护自己就不能把创新的东西尽快应用到军民两用或民用生产中去,促进其产业化,从而失去抢占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机会。

目前,航空院校学生到航空企业实习越来越困难,希望更多的航空企业向航空高校学生敞开大门,给他们以更多实践机会,缩短航空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同时,也希望航空企业反哺航空院校,使更多的航空专家走上航空院校的讲台,编写新的航空教材,把最好的航空科研成果介绍到航空院校,让学生学到更多为航空产业服务的知识和技能。

地址: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金凤路6号
联系电话:0756-3622832
招飞专线:0756-3622637
邮政编码:519088

Copyright © suncitygroup太阳新城(集团)官方网站-首页欢迎您 粤ICP备16013004号-2